2014天貓雙十一一天571億的天量成交遠遠地超過了美國整個黑色星期五,中國購物狂歡節也嚇壞了大洋彼岸的美國記者。今年,在拉動中國經濟的“三駕馬車”中,消費的作用正直線上升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54.4%,消費拉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,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,而網絡零售無疑是其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。
  網購帶來“增量消費”
  這幾天李大媽讓侄女從電腦上買的行李箱就要到了。在過去的雙十一,類似行李箱這樣的商品她買了5件,這5件商品中有3件是鎮上買不到的,另外2件也更便宜。
  美國咨詢機構麥肯錫《中國電子零售業革命》報告指出,“分析中國266座城市的消費模型,我們發現1美元的網絡消費額,替代了0.60美元的實體店消費,並產生了大約0.40美元的增量消費。”
  也就是說,在接觸網購之後,人們不但從原有的購物清單中節約了支出,這些節約的資金又被用於更多的消費。麥肯錫判斷,2011年電子零售業帶動民間消費增加2個百分點,預計到2020年將帶動民間消費增加4至7個百分點。
  阿裡研究院《1111購物狂歡節看網絡零售增長點》報告顯示,至2014年6月底,網購人數已達3.31億,在網民中滲透率首次過半。從淘寶(含天貓)的數據來看,2014年增長的網絡零售總額中,由新用戶貢獻的比例是37%。
  更多“不存在”的商品出現了
  現在,中國網購零售占全社會消費比重已達美國的水平,且還在不斷增長。麥肯錫認為,對這些買家而言,網購的使用率更高,因為他們如今已能購買到在當地實體店不存在的產品和品牌。阿裡巴巴副總裁梁春曉舉例說,網上出現了很多本地沒有的個性化商品,新疆、內蒙古等地消費者,在淘寶上的消費90%都是跨區域消費。比如說,沒有一個店家會在沙漠地區賣雨鞋,因為進貨、存貨的成本相比銷售帶來的價值不成正比。但此時真的有人需要雨鞋呢?
  蘋果手機的品牌旗艦店並不多,但通過天貓和官網,手機銷售到很多之前不曾想到過的地區,那些地區可能只有一位消費者——為此開實體店是不可能的。
  電商促內需背後有隻看不見的手
  加速信息、資金以及商品的流通,減少中間環節的無謂損耗,最終讓商品以更低價格出現,這就是網購背後的經濟學邏輯。
  網購發展的十幾年來,我國網購人群進入“從主流向全民擴散”的階段。淘寶天貓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50歲以上和22歲以下兩個群體的消費同比增長均超過100%。李大媽的兒子已買了新電腦,準備教會她自己上網買。“網購省出來的錢就可以買個電腦,電腦相當於免費的。”李大媽說。在她這麼想的時候,全國正有幾千萬人也正這麼打算著。  (原標題:天貓雙十一單日571億彰顯強勁內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mugts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